English

作家进驻网站:谁推销谁

2000-09-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网络与作家的兼容性有多大?有人真诚地赞美网络的无限视野,有人将网络视为名利双收的理想阵地,有人义正辞严地拒绝,有人力不从心、望而却步,有人害怕人财两空,有人要上法院讨个说法…… . 如果说,网络是一面镜子,那么它能否让我们看到文学的未来?如果把作家们当成镜子,网络的真实面目又该怎样?

前卫作家 一网情深

上网干什么?许多传统作家对这个问题心存疑虑。诚然,作家上网如果仅仅是为了交友,那就未免太奢侈了,也显得过于“小儿科”。

两年前,上海作家陈村就曾利用业余时间为《萌芽》杂志担任网上编辑,主持每月一期的专题讨论。他深切地感受到,以前的读书人所憧憬的“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在只要上网就可以如愿以偿了。在他看来,网上有层出不穷的话题,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重要的,对一个不写作的人来说,也是重要的。过去我们总是爱说胸怀全球,事实上只是一种期待。为人一世,细想总是气闷,究其原因,无论活在中国还是活在美国,今天还是昨天,我们只能经历很少的一部分生活。一旦有了网络,事情就不同了,上网可以帮助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大,关于人类,关于地球,此刻才有了真切的体会。

后来,陈村“得寸进尺”,在号称“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站”的榕树下,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绿荫,建立了《看陈村看》(应是“看陈村·陈村看”之意)的个人主页,与天下网友适时交流,其感觉自非网下可比。

传统作家进驻网站,领风气之先的还是先锋作家。他们一直在追踪着网络的脚步,渴望在网上圈出一块势力范围。“七十年代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周洁如认为,总有一天,网络作家会取代传统作家,因为他们真诚、优秀、敏锐和善良,他们年轻,就是以后老了也不会欺侮比他们更年轻的。严虹、徐坤、赵波、殷慧芬等前卫作家相继在网上安家,建立了个人主页或站点。

再一次处于文坛热点中心的王朔,更是不甘落伍,一直钟情于网络。去年,国中网经王朔本人授权,做成了全球华人地区唯一的“王朔网站”。以王朔为台柱的“文化在中国”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由个人主页过渡到网站,他很有自信,“我总不能比一些说相声的还差吧”。

从目前情况看,作家进驻网站,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互通有无:网络公司想借助传统作家的名气和作品推销他们的网站,传统作家则想借助网站向新新人类推销他们自己。笔者以为,不管是谁推销谁,传统作家与网站的合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遗憾的是,传统作家的步伐显得过于僵滞。

拒绝上网 事出有因

在纷纷攘攘的网上,影视歌星竞相与娱乐网站签约,国内演艺圈中的一流高手几乎被“星潮在线”和“昆朋网城”瓜分了。与明星上网的热闹相比,传统作家在网上真是势单力薄,尽管传统文学作品几乎被一网打尽,但在网上安家的传统作家实在是不成比例。细究原因,传统作家不上网大致缘于如下因素。

一是理性上的排斥。毋庸讳言,在许多传统作家的眼中,所谓网络作家,只不过是自得其乐的文学青年瞎胡闹而已,甚至干脆斥之为“网络文学就是垃圾”。有位名家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在榕树下大赛中获奖并结集出书的作品,充其量也只是文学社的水平。笔者不想介入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谁高谁低的话题,因为那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务。这里只想说明一点,传统作家对网络文学抱有如此成见,他们要是在网上安家,岂不是自甘“堕落”吗?

二是感性上的无知。尽管国内网民正以几何级数迅猛增长,但有些传统作家仍然充耳不闻网内事。陈染坦言,“网络对于我们真的是新生事物,我对网络几乎一无所知。”去年,有一家网站要买她的作品,她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没了主张,只得打电话跟几个朋友商量,结果,大家一致同意,把网络版权转让给那家网站。邓贤把作品卖给网站,动机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读到他的作品,殊不知,他的作品一上网,就被多家网站一抄再抄,面对这种侵权行为,他说:“总不能一家一家的起诉吧”。

三是技术上的无奈。梁晓声至今尚未换笔,他的一切文字都是用手在纸上写出来的。他说:“我对数字化有着先天的障碍”。障碍到何种程度?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他至今不会操作影碟机(VCD),因为那上面按钮太多了。每次想看光碟时,他都是让儿子操作,有一次,儿子和他妈去他姥姥家,他才不得不自己动手操作。事先,他让儿子在纸上写明,先按哪个键放盘,再按哪个键换盘。即便这样,放到一半的时候,还是不出图像了。他就打电话问,问也问不清楚。那一天,他是非常的愤怒。到现在,光盘的A面、B面他还搞不明白。这就是那个用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的梁晓声,想想看,他怎么可能到互联网上去呢?上去了又能干什么呢?

四是经济上的尴尬,过去,传统作家尤其是名家,享受惯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拿着工资,赚着稿费,如果应邀到某地参加笔会或讲课,一切费用都由东道主包下来。上网,要花很多钱,还得从自己的腰包里掏,这对于那些没有进入“先富起来的一部分”行列的传统作家来说,实在是超前消费了。此外,由于网络版权无法可依,传统作家在网上的经济补偿也得不到保证。赵凝说,她天天坐在电脑前写作,为什么要以传统形式发表呢,就是因为要生存。她是一个职业作家,如果写了半年,20万字的一个长篇在网上发表了,没有版权、没有稿费,那她怎么生存呢?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已经在网上安家的赵波也有同感,别人在网上用她的作品很轻易,可以下载,可以链接,只需轻轻点击一下。而那些作品是她花了很多时间写出来的,还包括技术人员的心血和精力。在她看来,那些在网上不劳而获的人实在可耻。

网络传书 不可拒绝

网络作家邢育森说,网络写手为什么非要刻意转变为传统作家呢?其实,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传统作家采用电脑这样的现代工具代替原来的手写,传统作家会慢慢变为网络写手。随着网络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延伸,聪明的传统作家不会轻易放弃网络,原因很简单,网络可以让更多的网民迅速读到作家的作品,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在我国,网络文学已经冲进传统出版业的视野,而传统作家也正面临着网络作家的挑战。不管爱不爱,作为传播作品的最先进媒体,互联网正以旺盛的强势成长起来,壮大起来。“网络传书”几乎把当代作家的作品一网打尽,在网上,从钱钟书到王朔,从余秋雨到王小波,从王蒙到苏童,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应有尽有。自去年起,传统作家状告网站、网站状告出版社、传统媒体状告网站的连环套侵权官司风波迭起,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作家不能拒绝网络呢?

85岁的老作家马识途十几年前就用电脑写作,玩得得心应手,去年他又上网了。年逾古稀的“老马”,在信息时代竟然也找到了他的理想家园,这难道不让那些未老的传统作家们动心吗?马先生网龄不长,但感触颇深:“上网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地球缩小了,时间延长了,无限的信息涌向眼前,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不过,他同时也有很大遗憾,遗憾之一是速度慢,进网后老进不到他想浏览的网址和迅速看到他想看的东西,等得令人心烦;遗憾之二是中文信息少,他去拜访国家图书馆,想去查阅资料,弄了好久才算是进去,可是只看到一点简单的介绍,有些书看不到全部内容;遗憾之三是网上太乱,他在网上看到,有些人聊天侃大山,乱说一气,太没意思。他认为网上的文化氛围很差,文化档次不高,希望网上的内容实现“信达雅”——信是真实,达是畅达,雅是更文明点。

今年初,清华大学创业团队主办的“中文在线”正式开通,以文学传播为主要内容,特邀余秋雨担当主持,目前,已有相当一批著名传统作家与之签约。不过,传统作家进驻网站,是否能够再创文学在大众中间的轰动效应,还有待于检验。传统作家愿不愿放下架子,与那些乳臭未干口无遮拦的网民平起平坐?能否与网上新人类进行和谐的交流?新人类一针见血的批评他们能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作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特强的传统作家,最可怕的是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